久久小说网
最新小说 | 小编推荐 | 返回简介页 | 返回首页
(好看的历史小说,尽在久久小说网,记得收藏本站哦!)
选择背景色:
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浏览字体:[ 加大 ]   
选择字体颜色: 双击鼠标滚屏: (1最慢,10最快)
汉世祖_分节阅读_第729节
小说作者:芈黍离   小说类别:历史军事   内容大小:4.84 MB   上传时间:2024-03-17 08:35:40

第471章 劳民伤财

  泰山在天下群山中的名气,历来是很大的,作为齐鲁大地的擎天一柱,也因为自古以来这座实际称不上高峻的名山身上被赋予的特殊意义。

  即便是五岳之首,岱宗名胜,也沉寂多年了,在过去的二十多年中,虽然不乏游人墨客登高望远,但那只是过客。

  在泰山周边,是居住着一些村落的,依靠着山林,也守护着。不过,山里山外,分布比较零散,就是官府收税,有的地方都需要跑个上百里,传达政令。

  一直到开宝十年,在知州张齐贤到任之后,迫于身上肩负的特殊使命,目光首先便投向了泰山地区。

  亲自走了一圈,察其弊端,即书文表奏,请示在泰山之阳,新设一个行政区,将周遭几十个村落都囊括其中,级别不算高,只是一镇,名为岱岳镇,并直属兖州府。

  在过去的二十多年,大汉的“城镇化”趋势是大跨步向前,在过往节度军镇的基础上,于州县治下设立了无数市镇,这大概也是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变化。

  这些镇级官府,不只体现在行政区划上,更突出的还是蕴含的经济属性。当然,新成立不久的岱岳镇,其身上的政治意义显然要更浓厚些,或者说,就是张齐贤为了完成政治任务而展开的举措。

  在过去的一年中,除了近半年的抗灾救民以及灾后重建事宜之外,自知州张齐贤以下,整个兖州府的工作重心,都放在了泰山地区的治理上。

  当然,行政上的整顿只占其中一小部分,最最要的,还是兖州政府对泰山进行了一次“美容”。

  在开宝十年的秋冬季,在河南、河北受灾州县忙着善后安民重建事宜时,与之比邻的兖州同样是一派热火朝天,忙着开山修路,垒土筑坛,总之,大兴土木。

  三四个月的时间内,兖州府征调了七千余民劳力,进行工程建设。对于兖州府来说,这样规模的民力征发,已经是大动干戈了,甚至可以肯定地说,耽误了正常的民生建设,乃至农事。

  但是,有些事情,是不能仅从经济民生价值的角度上去看待,政治优先前提下,一切都得让步,而在这帝制社会下,皇权则更大于天。

  泰山那久未经营的古旧狭窄的山道进行大规模的扩宽,整齐地铺上石阶,开辟出一条直通岱顶的通天之途来。

  在山顶,建立一座登封坛,宽九丈、高五尺,四面设陛。同时,打造了一作高九尺、宽五尺的石碑,当然,宣传中是天然发掘的一块原石,其作用便是记叙刘皇帝那一系列的丰功伟绩。

  在山下,背靠汶水,正面泰山,居中之地,建立了一座封祀坛,以五色土砌就;在与泰山隔汶水相望的梁父山,同样开通山道,于山顶兴建一座降禅坛。

  同时,从岱岳镇到泰山、梁父的道路,也经过修整,道路的质量标准,也达到直道的要求,甚至超过之。清一色的白石板,平整笔直,而自建成之后,就沿途设有巡路使,不许任何人车牲畜践踏。

  这几处关键建筑,也几乎涵盖了天子具体的封禅流程,可以毫不避讳地说,这几乎是个大杂烩,不论从工程建设准备,还是从后续具体制定的典礼流程,都大规模地借鉴前人,能从中找到太多历代帝王在封禅上的举措,很多东西都是照抄。

  但是,突出一个宏达,一个全面,其中主要贯彻的,则宰相赵普以及他领导的封禅筹备礼仪使团的意志。用赵普的话来说,就是刘皇帝的功业已经远盖以往所有的帝王,那么在封禅典礼上,也全方位地覆盖。

  虽然刘皇帝正式下诏封禅,是在开宝十一年的崇元殿大朝会上,但具体的工作,早就从各方面落实展开了。

  不论是开宝十年冬全国各地祥瑞涌现,还是东京上万百姓到皇城下请命封禅,还是全国各地官员联合上表陈情。

  原本就是一件政治意义重大的典礼,经过这么一番造势,更给其增添了一份神圣性,也导致负责其事上上下下的官僚以巨大的压力。

  在兖州,张齐贤更是表现出一种求全责备,也事必躬亲,哪怕是御道上一棵树的位置都要仔细比对。

  最初还打算专门修通一条岱岳镇通往州城的新路,不过,在衡量规模以及修筑成本后,放弃了。

  毕竟,超过一百二十里的道路,即便忽略汶水阻隔的问题,这样的工程,也不是仅靠兖州府就能够实现的,还是在有时间限制的情况下。

  总得来说,兖州府在封禅准备的事宜上,是尽了全力的,没有任何保留,府库仓廪为之一空。简单得总结一下,也只有劳民伤财了。

  当然,这背后自然不可能仅仅依靠兖州府之力,那也不现实,除非不顾一切地压榨民力,这毕竟与大汉的治国理念相悖。

  关键在于,以赵普为首的朝廷,对兖州府这边的工作很是支持,尤其体现在钱粮及各种建筑资源的支持上。

  过去的一年,财政司不论是在廷议还是在刘皇帝面前,都不只一次大吐苦水,抱怨财政拮据。但在兖州府展开的这些工程上,一次性便调拨了上百万贯钱,没有任何折扣。

  钱,毕竟得花在刀刃上,显然,对于财政司的宰臣而言,封禅就是刀刃上的大事,政治正确的事情,容不得一点质疑与怠慢。

  因此,同样是劳民伤财,至少在兖州府内进行的诸多工程中,倒也没有造成民怨。最主要的原因就在于,与寻常时期的劳役、兵役负担不同,这一次是劳有所得,口粮、被服、工具都由官府提供,被征召的劳役们只需要提供他们最有价值的劳力,并且每个人都能根据劳动成果获得钱粮、役期上的奖赏。

  按照朝廷的指示、兖州府的解读,那就是封禅大典是陛下与朝廷的大事,在这其中,体现的是皇帝的功业、朝廷强大、国家的富足,不能以压榨百姓以达目的,相反,要在这个过程中,展现出顺天应民,恩泽于民。

  上百万贯的款项及各项资源挥洒下去,对于兖州当地的官民而言,也确实算得上是一份福音。

  而在过去的开宝十年冬季中,兖州府也明显成为了中原州治中最具活力的一地,显然,由于封禅的影响,带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,哪怕只是一时的。

  在过往大汉展开的诸多工程中,哪怕是河工直道、两京重建这样的重点工程,都难说是一片风清,否则后面也不会爆发出那么多的贪腐弊案。

  但在兖州府内进行的各项工程,则可以用清澈透明来形容,除了张齐贤近乎变态的监督落实之外,也在于事情的严肃性。

  这种政治任务,办好了是功绩,办不好就是罪过,哪怕是些客观因素,都难赎罪,而若因人为因素出了岔子,那就要人命了。

  一直到开宝十一年二月十五,在会和了自洛阳东来的皇后、太子、宗室、公卿及百官之后,御驾正式自开封出发,东向兖州,目的泰山,进行封禅。

  同样一件事,在开宝十年,就不合时宜,到了开宝十一年,就是人心所向,万众推戴。

第472章 声势浩大

  毫无疑问,封禅出巡乃是刘皇帝历次出巡中声势阵仗最大的一次,不论从人员规模来看,出行规格,还是物资消耗,都是冠绝其帝王生涯。

  仅从随驾人员来说,内外宫人、贵族、官僚、军队、职吏便超过了七万人,而这七万多人中,除了宿卫仆侍,大部分都是大汉的精英阶层,囊括了几乎整个上层统治阶级。

  可以说,如果这一支队伍出了什么意外,那么大汉帝国必然伤筋动骨,毕竟帝后、太子、诸王、宗室,以及几乎所有贵族、朝廷大臣,都在随行之列。

  这些人,都是大汉帝国真正的基石,如果出现问题,那于整个帝国而言,纵然不是山崩地摧,那也将陷入风雨飘摇之中。因此,此番出行的安全保障等级,也是无限拔高。

  随众之中,还包括至少一半的地方军政大员,除了了西南、西北、东北等特殊地区的少数军政主官脱不开身外,其余道级乃至州府级别的官僚,都是主动上表请示,意图共襄盛事。

  当然,获得批准的,是少之又少。不过,即便如此,各地的官僚们也是想方设法,削尖了脑袋想要往上凑。

  就拿开年崇元殿大朝来说,选择亲自来京述职道贺的地方大吏,比以往翻了两倍有余。而这些人,都是早早地便收到消息的,到了开封后,也都逗留不去,赶都赶不走,就等着御驾起行,他们好顺势随驾。

  而对于大汉帝国来说,也是难得似此次这般,内外大臣齐聚,这本身就是一场难得的盛会了,过去没有,未来大抵也很难再重现。

  鉴于此情,政事堂还专门下达政令,要求诸道州官府在治安上加强管控,各地驻军在值守上提高戒严,务必保证封禅期间各地军政正常运转,尤其不能耽误农事。

  至于大汉诸边,尤其是北地,更是进入战备状态,边境管控进一步提升,大张旗鼓,郑重其事,毕竟,自西向东,也有不少戍边大将进京,在边事上难免出现一些疏漏,靠这种强势的态度与举措震慑不臣以及宵小。

  虽然在各地军政方面,朝廷已经有预见性地做了些针对安排,但不可避免的,封禅之于地方还是造成了一些负面影响的。

  即便如此,还是阻止不了的各地官僚,尤其是那些有资格的官僚,在此事上的积极。原本,这或许只是刘皇帝的一次政治作秀,但不知觉间,已然成为了大汉朝廷内外臣工们的一次狂欢。

  对于很多官僚,尤其是地方官僚来说,参与封禅,观礼盛会,已然成了一份难得的政治资历,是地位的体现。

  甚至于,就连封禅之时,所有人的站位次序,都引得了一番竞争,给具体负责的赵普带去了不小的压力与麻烦,想要从中取得一个平衡,着实不容易。

  眼瞧着动静越搞越大,事情也越来越复杂,甚至性质都有所变味,刘皇帝心里都不免泛起些嘀咕,认为有些过于张扬招摇了。

  不过,心中的少许迟疑,也只小小地体现在行动上,除了发表一份不痛不痒的示谕声明之外,也没有再多的动作了。

  一切,都交给赵普他们去操办,事实上,封禅大典前前后后筹备了那么久,已不是过程中的些许波折就能够影响到的。

  诏书早已颁布,不管遇到什么问题,引发怎样的影响,咬着牙也要进行下去。至于暴露出的一些问题,只能后面再吸取教训,该整便整,该改便改。

  十五日自开封出发,沿着广济河东进,二十五日方抵兖州,日行不过三十里。一直到二十八日,行营方抵岱岳镇。

  行营都部署,此番刘皇帝点名雍王刘承勋,由他全权负责行程安排及宿卫,还特地给他找了两个副手,杨业与潘美。

  按照刘承勋最初的计划,御驾东巡,是要走水路的,经广济河一路向东,过梁山泊转汶水,是可以直抵岱岳镇的。

  不过,被刘皇帝给否了,倒也不是因为刘皇帝不爱坐船的原因,也不是不知道走水路的便利性与舒适性。

  而是根据刘承勋的汇报,如果走水路,要满足这七万人及各项辎重的顺畅成行,船只倒是小问题,关键在于,那么每一段路都需要征召上万的民夫备着,用以拉纤。

  那这一路走下来,虽然只不到四百里水路,虽然同样可以出钱、出粮,但是对于民力的损耗,可是避免不了的。

  尤其还是在紧要的春耕时节,更重要的,这让刘皇帝联想到了隋炀帝……虽然有些说一套,做一套,有些口是心非,沽名钓誉,但是刘皇帝还是决定尽量节省民力,不要惊扰了民间的正常秩序,尤其耽误了农事。

  哪怕,刘皇帝自己心里也清楚,怎么可能会没有影响,但是,能让他心里稍微好受些,心中的忧虑感释放一些,便足以。

  而改走陆路,旅途辛苦,耗时日久且不说,而实际上的消耗支出,要远大于水运。要备更多的车马牲畜,沿途的人吃马嚼,都不是一笔小数字,只是,比起从沿途征调个几万百姓,专门为天子行船拉纤,看起来要好听一些。

  人往往为声名所累,作为皇帝,则更甚之。

  当然,乐观点看,七万多人的旅行团,这沿途所耗,还能稍微带动一下当地的经济。历来刘皇帝出巡,都有专款公饷作为日常支出,至于地方进献,是严令禁止的。

  而七万人,也不是此番封禅与众的最终人数,随着御驾东行,一大批的官民也都自发地向泰山赶去。

  官吏之中,尤其以中原道州为主,至于士民百姓,更是闻风而动,或许他们并没有直接参与其中,但并不影响他们就近感受一番这大汉立国二十多年来的第一盛大事。

  当然,底层的平民百姓,忙于生计,是没有这等闲心的,真正积极踊跃的,是来自四海八方的士人、地主、商人。

  同时,接受邀请的,还有一批人,那便是诸国使节及大汉内外诸族各势力代表。显然,封禅不只是大汉的盛事,不只是刘皇帝和他的朝廷关起门来自己玩,还需要诸国邻邦的共襄盛举。甚至于,漠北契丹的使者都受到了邀请。

  到三月初一,齐聚于兖州的各色人等,已然超过十万人,而泰山已经有两百多年没有这么热闹过了。

  在鼎沸与纷扰之中,在万众期盼之下,属于刘皇帝的封禅大典,也按照原定的计划,有序进展,走向高潮。

  只是,事到临头,刘皇帝反而有些后悔了……

第473章 又当又立

  轻风如抚,碧草如氤,岱岳镇内外已被浓郁的春光渲染一新。新建的镇甸,哪怕兖州府上下尽心,投入巨大,也是难以承担过十万人的接待工作,哪怕削减至十分之一,也一样。

  因此,围绕着崭新整洁的小镇,成片的营地像豆腐块一般铺布开来,大量的帐篷、棚庐扎立其间,错综复杂,而又秩序井然。

  当然,除了随驾人员之外,那数万自发汇聚的士民工商,则得不到衣食住行上的照顾,很多人都是自备干粮,在泰山山缘,餐风露宿。

  笔直通向泰山的御道两侧,威武孔壮的宿卫将士整齐地肃立于道左,各挎腰刀,如雕塑一般,目不斜视。

  御道间,有宫人拿着笤帚,仔细地清扫着落叶、碎尘,做着大典前的净道工作。在几名臣僚的陪同下,刘皇帝与符后缓步其间,观察着四周情况。

  张齐贤得以侍驾,以备咨询。不过,刘皇帝很少发问,只是一派默然,用他的双眼,亲自收集着各种信息与情况。

  这让张齐贤心里难免忐忑,对于在兖州的工作,他是得到了宰相赵普的高度认可,然而,看皇帝的表现,似乎没有多少善意,这也让张齐贤疑虑,是否还有什么做不到位的地方。

  所幸,秦王刘煦在旁,倒是充满善意地同他交流着,不时询问一番筹备的细节问题,倒使其稍微宽心。

  御道不算长,只有三十余里,宽两丈,足可供銮驾通行,平整地铺向泰山道口,走在上边,也给人一种凝实的感觉,水平控制得很好,几乎没有起伏。

  道边,除了整齐排列、沾青带绿的槐柳梓桐树木之外,向两侧延展开的,还有大量新开垦的农田,阡陌纵横,极富层次。

  不只开垦好了,还全都种上了麦子,已是暮春了,成片的麦株将大地染成了浓郁的墨绿色,看起来长势不错,在春风的吹拂下,掀起阵阵波澜,放眼望去,也使人生出心旷神怡之感。

  大概也只有这样一抹绿色,让刘皇帝心情稍微放松了些,招来张齐贤,指着道左的麦田,问道:“规整这些麦田,也费了不少心思吧!”

  “回陛下,这些地方,原本都是荒地,兖州虽然民力不算丰沛,但善于垦作的百姓还是有的。衙门出钱、出苗、出耕牛农具,雇佣了上千农夫,方将御道边的田亩开垦出来,他们也只需按照衙门的要求做好耕作即可……”张齐贤答道。

  “你却是在岱岳这片土地上,做下好大一幅画!”刘皇帝瞥了张齐贤一眼,说道:“不过,比起脚下这条御道,比起那些祭坛,朕最满意的,还得属这些农田,这些茁壮成长的麦粮!国以农为本,民以食为天,当永远牢记!”

  “是!”张齐贤赶忙应道,总算是获得刘皇帝正面的认可了。

  “这些农田归属如何?”刘皇帝想到了什么,问道。

  张齐贤道:“臣等以为,当划归少府!”

  显然,兖州府是考虑到其中的特殊意义了。刘皇帝则明显不在意这些,眉头一蹙,直接做出指示:“不必,难道还要少府特地分出精力,来经营这些许田土吗?

本文每页显示100行  共980页  当前第729
返回章节列表页    首页    上一页  ←  729/980  →  下一页    尾页  转到:
小提示:如您觉着本文好看,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←或→快捷地打开上一页、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。
也可下载汉世祖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,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!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,谢谢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