久久小说网
最新小说 | 小编推荐 | 返回简介页 | 返回首页
(好看的历史小说,尽在久久小说网,记得收藏本站哦!)
选择背景色:
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浏览字体:[ 加大 ]   
选择字体颜色: 双击鼠标滚屏: (1最慢,10最快)
汉世祖_分节阅读_第665节
小说作者:芈黍离   小说类别:历史军事   内容大小:4.84 MB   上传时间:2024-03-17 08:35:40

  侍立在旁的乃是皇城司使张德钧,闻问,当即禀道:“据说有明珠十颗,金百斤,银万两,另有高丽美女五名……”

  “呵呵,真是一份厚礼啊!这高丽人,出手也是大方啊!”刘皇帝轻轻一笑:“赵普是如何处置的?”

  张德钧说道:“赵相回府之后,得知高丽使节献礼,命人将明珠金银封存,上缴国库,至于那几名高丽美人,悉数移交教坊司。所有礼物尽数推拒,高丽徐熙也未私下接见!”

  张德钧语气平静而中肯,却给刘皇帝一种偏向赵普的感觉,不禁瞥了他一眼。收回目光,刘皇帝意味深长地道:“看来赵普,是越发爱惜自己的羽毛了!”

  赵普在中枢与在地方为官,完全是两种表现,至少在川蜀为官时,赵普是收礼的,不至于到贪污受贿的程度,但也没有自命清高,正常的人情往来还是很从众的。

  当然,赵普也不是一位道德纯臣,他也有瑕疵,也有污点。当初震惊西南的矿难大案,就属于赵普在用人上的失误,小小的矿监,居然敢欺上瞒下,愚弄朝廷。

  但回朝拜为宰相之后,赵普明显有所改变,为政处事的风格,依旧强势干练,但在私德之上,也变得洁身自好。

  尤其是在最容易引人攻讦的一些方面,更显得谨小慎微,大力约束亲友,在同门人、故吏、下属的交际上,也极有分寸。

  这一点,刘皇帝是能够理解的,赵普志向高远,想有作为,想要在开宝朝留下属于他个人的业绩,就需要竭力避免一些无谓的攻讦。

  尤其在他逐渐表露出自己的执政方针与方向之后,巨大的压力下,则更需要立身以正,否则必然陷入无尽的麻烦之中。

  此番,高丽使者所献拜礼,可谓厚重了,但对赵普而言,也着实算不得什么。甚至于,赵普心中或许会生出少许恼怒,这不是给他平添麻烦嘛。

  这不,已然上达天听了。

  “都说拿钱办事,高丽使节如此厚礼相赠,赵普有心拒绝,退还就是了,这上缴国库是做什么考虑?”刘皇帝嘀咕道:“这岂不是代朝廷收受礼物了?”

  眼珠子微微转动,刘皇帝看向一个卑境姿势站着的张德钧:“这段时间,那徐熙在京中活动很频繁吗?”

  张德钧应道:“回官家,高丽使节抵京已然有半月了,卑辞厚礼,却始终不得门路。小的想,官家拒绝接见,让那徐熙敬畏天威之深重,内不自安,因而奔走不辍,求到赵相公府上!”

  “蕞尔小国,不予教训,终难识天威!”刘皇帝淡淡道,语气依旧强势,充满蔑视。

  不得不说,在过去的岁月中,高丽的一些行为表现,着实触怒了刘皇帝,让刘皇帝始终记恨着,至今未能释怀。

  从开春之后,高丽国便遣使,浮海而来,千里跋涉,直至洛京。来人,算是老朋友,当初到幽州行在觐见的徐熙,其目的,自然是为了求和。

  去年的汉丽战争,于汉辽战争而言,只是个小小的插曲,大汉这边君臣将帅虽然被动地分散了一些注意力,但实际情况是无关痛痒。

  在汉军的主动出击下,没有投入太多的兵力,付出太大的代价,便取得了两场完胜。其后,便是东海水军对高丽国边境长达一月的予取予求。

  而高丽,不只损失了数万大军,水军更是几乎全军覆没,国中精锐折损大半。更重要的,在后续汉军的肆意侵掠之中,高丽沿岸州县城镇,惨遭战火蹂躏,官民财产损失巨大。

  并且,经过一个冬季的休整,开年之后,汉军仍不罢休。在郭廷渭的指挥之下,养精蓄锐的汉军将士,再度向高丽发动侵袭抄掠。

  与参与北伐的诸多将士们不同,水军将士几乎没有丝毫的厌战情绪,相反,斗志昂扬,分外积极,他们是去高丽国发财的。

  再没有比抢劫、抄掠能更快收获财富了,而在汉军开辟的济州岛水军基地,则已成为了一个巨大的“销赃”场所……

  在这样的情况下,汉军不肯罢手,高丽国可就越发受不了了,其西南海岸,可是其国内精华之地,哪里能长期遭受这样的破坏。

  面对“海患”,高丽国也不是没有采取一些应对措施,比如调集军队,对登陆的一些汉军,进行埋伏、围剿,这当然取得了一些战果,打退了一些汉军。

  但是,治标不治本,水军基本丧失,没有制海权,来自海上的汉军,可以神出鬼没,根本没法有效遏制。逼得高丽沿海州县的官民百姓,大量内迁逃亡,也使得高丽国内难民横行,社会治安严重败坏,甚至统治都遭到了动摇。

  高丽国,经过高丽王王昭的改革,王权强化,国力军备都提升不少,其统治在其强权之下也趋于稳定。

  然而,就这么不到半年的时间,一朝回到解放前了。由于同大汉交恶,乃至兵戎相见,再加上两场战役,损失了大量兵马,王权不可避免地遭到削弱。

  于是,那些在过去十多年中遭到王昭打压的贵族、功臣,那些在王昭改革中利益遭到严重剥夺与削弱的势力,都开始蠢蠢欲动了。

  兵败,损失一些兵马,州县遭受侵掠,官民收到一些损失,这些对高丽王而言,或许都不算什么。但是,自己的权力被削弱,威信被打击,王位被动摇,这可就让王昭坐不住了。

  外患不休,内忧又起,内外压力之下,王昭也承受不住了,不得不寻求解救之法。而哪怕再没见识的人,也知道高丽动乱的根本原因在哪里?

  大汉!

  在徐熙的劝说下,王昭终是决定,再派使节,前往大汉,祈求大汉的原谅,希望能够重修旧好,表达永为藩属的态度。

  虽然就王昭个人而言,有些郁闷,有些委屈,甚至感到屈辱,但他真的没有更多的办法,遭受过毒打之后方才明白,只一海相隔的中原天朝,真不是他们能够得罪的。

  过去,也确实是王昭飘了,竟然妄图在汉辽之间左右逢源,还欲参与两国战争,最终也只是个火中取栗,国家离乱的结果。

  徐熙携带了大量的宝物、美女,浮海而来,甚至于王昭把他宫库中的珍藏都贡献出不少。经过千里跋涉,车船舟马,历尽辛苦,赶到洛阳。

  原本,在徐熙的预料中,他们满怀诚意,应当能够感动大汉君臣。但现实情况,让他们大感挫折,到京之后,几乎处处碰壁。

  大汉帝国,头一次展现出一种小气与傲慢,对于高丽使节,除了将其撂在宾馆之外,就再没有任何招呼,几乎不理不问。

  徐熙几度请求觐见刘皇帝,递交国书,都被拒绝,人见不到,连送礼物都没有机会。蹉跎日久,徐熙也难免挫败,但考虑到或许仍旧他们国境肆虐的汉军,又不得不鼓舞斗志。思虑之后,终是把注意打到了赵普身上。

  结果呢,赵普礼物是收了,但似乎没有办事的意思……

第336章 怪圈

  刘皇帝继续听取着张德钧关于西京的一些趣事轶闻,上及公卿私密,下至市井民情,刘皇帝也是津津有味,这也是近来他的一种娱趣方式。

  “近来,勋贵们还如此前那般,聚会频繁吗?”看着张德钧,刘皇帝淡淡道。

  刘皇帝说这话时,眼神深沉平静犹如一口古井,深不见底。闻之,张德钧则下意识地佝身垂首,略带小心地应道:“回官家,近段时间,略显沉寂,已然收敛许多,并未在妄自议朝政。”

  “是嘛!”刘皇帝似乎有些疑问。

  “不过,仍不免私会!”张德钧又道。

  刘皇帝脸上掩饰不住兴致,问:“都有谁?”

  “汾阳公药重遇、平原公孙立、始安侯李继勋、马邑侯党进、海宁侯刘光义、广安伯曹元恭,另外,广阳伯赵匡义同样饮宴甚忙!”张德钧道。

  “孙立!”刘皇帝眉头顿时一锁。

  “正是!”

  “不好好地养老,要掺和这等事!”刘皇帝语气中隐隐有些失望。

  张德钧则将头埋得更低下,他当然知道孙立在刘皇帝心目中的地位,那可出生入死、鞍前马后二十余年的元从老将。同时,也不免心生警惕,连孙立都能引发皇帝的不满,那这满朝上下,还有谁能圣眷不衰?

  “赵匡义?他回朝,可没有多长时间!”刘皇帝仿佛是自言自语一般:“赵匡胤呢?”

  张德钧道:“荣国公入宫当值之外,深居简出,闭口不谈!”

  “这两兄弟,呵呵!”刘皇帝笑了笑,方才张德钧提到的勋贵之中,多与赵家有所牵涉,难免不让刘皇帝多想:“与其兄相较,赵匡义终究年轻了!”

  很明显的是,在网罗关系、培植势力、提升名望等事务上,赵匡义要积极得多。而赵匡胤,位高权重,却始终很低调,锋芒尽敛。

  “把吏部所呈那份奏章拿来!”刘皇帝猛然抬头,朝另外一边的喦脱吩咐道。

  “是!”

  这是一封涉及到内外高官重臣的调动名单,事前也是经过几番讨论,政事堂达成共议,刘皇帝也有授意,如今只差他朱批定论了。

  刘皇帝的目光落在赵匡义洛阳府尹的任命提议上,琢磨了片刻,终是朱笔一挥,尽允此奏。

  “让张雍,将此奏,发还政事堂!”刘皇帝冲喦脱道。

  “是!”

  “符李高折郭这五家呢?”刘皇帝又问。

  这五家,可是当下大汉,最主要也最显赫的五家外戚了。在此事上,张德钧也不敢有任何的隐瞒,似乎不约而同,安分守己,不掺和,不表态。

  但是,这在刘皇帝看来,仍旧不是什么值得欣喜的事情。近些时日以来,刘皇帝也不在不断反思自己过去的政策,过去的行为,有不少收获,外戚也是重要考量之一,不知从何时开始,他觉得大汉外戚,权势影响似乎有些重了。

  “英国公的病情如何了?”刘皇帝突然关心起柴荣了。

  “开春之后,有所反复,僵卧病榻已久!”张德钧答道。

  自从西北还朝之后,柴荣的身体便始终不豫,屡有反复,虽多加诊治,但始终没能痊愈。过去持续十数年为国尽忠操劳,完全是以透支身体健康为代价的,到了这晚年,也沦落到与病魔斗争了。

  虽然早复柴姓,但在很多人眼中,郭柴仍旧是一家,刘皇帝实际也是这么认为的。而郭家另外一位顶梁柱,邢国公郭威,却始终老而弥坚,坚挺地活着,并且活得很滋润。

  考虑几许,刘皇帝道:“做好准备,朕择日出宫,过柴府探病!”

  “是!”

  微闭双眼,刘皇帝靠在躺椅上,脑海中念头起伏。对勋贵公卿,刘皇帝还真没有针对的意思,只要他们奉公守法,花些俸钱禄米供养,也没什么,他们是有功之臣,也值得那些待遇。

  刘皇帝自认,也不是那种只可同患难,不可共富贵的人。当初之所以厚待功臣,提升贵族地位除了收权大政的一定补偿之外,也是想有这么个与国休戚的阶层,拱卫皇权,维护帝国。

  但是,事物的发展总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,哪怕刘皇帝是皇帝,君临天下,富有四海。这么多年下来,他发现情况并不如他的预期。

  大汉贵族,尤其是开国功臣、军功贵族,确实在大汉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,这是大汉帝国统治的基石。但同样的,勋贵们的影响,却不可避免地在扩大,并且有逐渐深入到朝廷上下,中枢内外。

  前不久,刘皇帝将大汉中枢及地方各级军政官吏的名单拿来审阅过,并将过去十多年职吏升迁任免的情况进行对比分析。

  可以明显地发现,勋贵子弟在其中的比重,不可避免地在增加,并且逐渐占据大量的关键位置。尤其是,随着时间的推移,在二代乃至三代们逐渐成长的情况下。

  哪怕同样从吏职、勋职做起,有身份的,有关系的,上升也要更加快速,更加稳当。这在开宝年之后,尤其明显,并且已然形成了一种趋势。剩下的,还有很大一部分人,同勋贵们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。

  相比之下,走科考的,通过一般吏职升迁的,则要缓慢、艰难地多。而为了提升科考的“质量”,在考试难度以及录取人数上,都有不小的限制,这同样导致了大汉庶族官僚阶层发展的缓慢。哪怕道开宝九年了,士大夫、地主官僚集团,在大汉仍旧处于一种被压制的状态。

  刘皇帝当初之所以要扶持出一个勋贵阶层出来,除了妥协的政治考量之外,也未必没有以“宋”为诫,压制一下文人,以免出现以文制武的情况。

  但事实证明,似乎有些压制过头了,最终,想要国家正常稳定地发展,还得重用文臣。而勋贵阶层的影响与壮大,终究有侵犯皇权的趋势了,这如何不使刘皇帝心生戒心了。

  而这段时间,只通过一些模棱两可的流言,一些尚处高阁的政策方针,就引得议论纷纷,喧嚣不止。这就更让刘皇帝心头不爽了,只是露出一些苗头,有些人就坐不住了,倘若有一日,真因国事之故,侵犯到勋贵们的利益,那又将是怎样的场面,他们会不会联合起来,抵制政策,抵制朝廷,甚至向他逼宫。

  刘皇帝一直都有“总有刁民想害朕”的心理,而每每想到这些,心里就痒痒的,仿佛有一条毒蛇在噬咬。

  这么多年了,刘皇帝唯一没有改变的,大概也只是对权力无限的热枕与挚爱了。当察觉到勋贵阶层的威胁之后,他也就难免生出异样的想法了。

  所谓削减勋贵俸禄,限制勋贵待遇,也只是表面罢了,本质上,还是在于限制其权力,以免威胁到皇权,动摇皇帝的地位。这其中,外戚+勋贵,则属于最容易引起猜忌的了。

  毫无疑问,赵普是属于庶族官僚阶层的,与那些军功贵族完全不同。当然,他想要出台一些政策,与刘皇帝的出发点,不一定相同,但至少在一定程度上,切中刘皇帝心理,在大方向上与其相符。

  而兜兜转转,到最后,刘皇帝似乎又要走上,扶持文臣,扶持庶族官僚集团的老路上去了。

  这也仿佛就是个怪圈,让人迷失其中,摆脱不得,向左向右,都没有一个真正的出路……

第337章 刘皇帝不死,天下何得太平?

  通事来报,宰相赵普殿前候见,刘皇帝当即开口宣见。

  “臣赵普参见陛下,陛下圣安!”

  赵普风采依旧,身躯挺拔,步伐稳健,昂首而入,除了下拜之时表示恭敬之外,一直保持着他宰相的气度,至少从明面上完全看不到压力,似乎近些时日那些流言、纷扰与攻讦对他没有丝毫影响一般。

  “赵卿平身!来人,赐座!”刘皇帝略带笑意,伸手道。

  “谢陛下!”赵普也没有多少不适应,喦脱亲自取过一张座椅,微提袍,从容落座。

本文每页显示100行  共980页  当前第665
返回章节列表页    首页    上一页  ←  665/980  →  下一页    尾页  转到:
小提示:如您觉着本文好看,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←或→快捷地打开上一页、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。
也可下载汉世祖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,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!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,谢谢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