久久小说网
最新小说 | 小编推荐 | 返回简介页 | 返回首页
(好看的历史小说,尽在久久小说网,记得收藏本站哦!)
选择背景色:
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浏览字体:[ 加大 ]   
选择字体颜色: 双击鼠标滚屏: (1最慢,10最快)
汉世祖_分节阅读_第569节
小说作者:芈黍离   小说类别:历史军事   内容大小:4.84 MB   上传时间:2024-03-17 08:35:40

  在遣使向东京求饶的同时,军事应对也进行着,最终由布燮段子标、段彦贞,统兵三万东进,欲阻汉军于弄栋府。这三万军中,大部分都是大理王室掌控的兵马,再加上高、杨、董等大族贡献的私兵。

  这些年,大理国内这些氏族势力不断壮大,侵蚀王权,但在灭国危机,面对强大的汉军时,还是没有拖后腿,出兵的出兵,给粮的给粮。

  并且,广布诏文,号召国内部族,聚兵保卫大理,驱逐汉军。只是结果,显然比预期的差很多,除了少数应诏的,大部分东方部族,都是坐守,静观战事发展。想要靠那些部族迟滞抵抗汉军,但人家也不傻,尤其在西南官府多年的政治攻势下,不少部族都是身在大理,心向大汉。

  虽然效率不高,但在王仁赡不急进的情况下,二段领军,终究赶到弄栋府,布置好防线。王仁赡领军南下,双方先战于大姚堡,战斗很激烈,大理军队抵抗意志相比此前所遇也坚定许多,花费了三日的时间,汉军克之。

  其后,趁胜进兵府城,在弄栋府城,汉军遭到了最坚决的抵抗。段子标收拢大姚堡的败军,与段彦贞合兵,再加上南部支援来的一些部族军队,同汉军展开了殊死搏杀。

  这一回,王仁赡也没有任何留力,军队武器,能用的全都用上了,虽然给大理军造成了重大伤亡,但城池的防守并未被击破。

  王全斌要出奇,但王仁赡也不是个善茬,可不想只做个牵制的偏师,他所想的,也是要打到羊苴咩城去。哪怕王全斌是主帅,他也不愿真的做个配角。

  只是,随着官兵死伤渐多,发现强攻难下之后,王仁赡也果断改变了战法,采取困城,不再猛打猛拼。双方于弄栋府城相持,战斗也就停息了下来。

  大理军队死守,王仁赡则继续打着王全斌的旗号,巩固战果,招抚部族,积攒力量,伺机发起新一轮的进攻。

第129章 各怀心思

  东路军所走,乃是大道,当然,这也是同西路的穷山恶水相比的,而实际上,也不好走,尤其是大军转进,因为人数众多,辎重更多,在后勤保障上的压力,自然也更大。

  地形道路,绝对是对汉军进兵最大的制约,气候的影响反倒不严重,毕竟动用的兵马,都是西南辖境之人。

  负责在后方保障军需供应的,自是剑南布政使薛居正了,这等事务,对薛居正而言,也算是驾轻就熟了,当初做宰臣时,每逢征伐,皆参与其中。

  不过西南地区情况迥异,他在后方,更多的精力,却是投入在修路上,逢山开山,遇水搭桥。可以预见的,如果此番能够顺利平定大理,一条更加容易通行的道路,将借着战争落成,深入联通川滇二地。当然,在这方面,投入的任人物力也是巨大的。

  当然,作为统兵作战的大将,后勤事宜固然看重,但其间转运的困难,却也不会过于顾虑,只要能保证军需的供应即可,至于其他,不多作理会。

  因此,受阻于弄栋的王仁赡,其一心所想,就是如何击破此地的守军,而后进击羊苴咩城。经过几次激战,大理军队已然彻底采取了龟缩死守的办法,甚至连城门都封死了。再加上其军力仍旧不少,汉军哪怕有不少利器,一事还真拿不下来。

  这不是战斗力的问题,纯粹地形所限。弄栋此地,三面都是高山,平畴广川,一座城池立在这儿,绕都绕不过去。而弄栋也是大理的一处粮仓,城中食物短时间也不会缺乏,坚壁清野的工作,在汉军南下时也做了。

  破城的困难或许有,但也并不是没法克服的,只是看代价如何。论城寨攻防,经过统一战争,大汉的军队也算经验丰富了,怎会被区区一座弄栋城真正限死。

  城池的防御,王仁赡已察看过不止一次,但仍旧习惯性地每日带人巡看。汉寨下敌城很近,等上望楼就是看得比较清晰。

  “将军,我看这城池,也不算太高,莫若筑土城攻之?”此时,见王仁赡神情默然,身旁的一名将领,不由建议道。

  历次攻坚,汉军都有用这种朴实无华的办法,来减弱守方防御最大的倚仗,但那也要看情况的。因此,王仁赡摇了摇头:“这种笨办法,耗时且耗力,还要有足够的施展余地,再者,敌军也不会放任我军从容修筑,在此地不适宜啊!”

  这种战法,取得效果最好的一次战例,就是当年北伐期间,慕容延钊引军破檀州。并且,成功也是多方面的,首先出其不意,其次随行有近十万民夫,人力充足,最后在修筑的过程中也与辽军斗智斗力,付出了不小牺牲,最后还花了半个月的时间方才筑成。

  这种大成本作战,可不是能随便照搬的。当然,在此地也不是不能效仿,只是那样,太耗时间了。

  而王仁赡最不想看到的,就是被长久地拖延在此城下。他倒不是担心长久困于敌境,面临危险,纯粹是心在敌都。并且,如果被一个小小的弄栋府阻得存进不得,也丢他的面子。

  “从前几日的攻防结果来看,敌军抵抗意志甚是坚决,如若急于破之,纵然胜了,也会给我军造成重大伤亡……”似乎感受道了王仁赡的急躁,另外一名将领,以一种提醒的语气对他道:

  “再者,都帅给我等的命令,也只是牵制大理军队,吸引其注意,如今双方鏖兵于此,可以说基本达成了目的,将军又何必急于求胜,倘若有失,抑或损伤过大,只怕也无法交代!”

  闻言,王仁赡老眉一挑,不由斜了这名开口的将领一眼。此人也姓王,此次南征大理的将帅之中,姓王的可当真不少,而开口之人,乃是王全斌的族侄。

  有所领会,这是怕自己进军太过顺利,长驱直入大理国都?王仁赡嘴角稍微勾了下,微微不屑。

 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,南征军中自然也不例外,王全斌与王仁赡,当年也是平蜀的大将,同在向训麾下,战后也同样犯了错误,情况有些相类。

  不同的是,王全斌成名较早,出身威望更高,在大汉又属于从禁军走出来的。而王仁赡,则是彻彻底底,由地方发迹,一步步爬上高位,成为一方大将。

  对于王全斌,王仁赡明面服气,但心底未尝没有超越的心思。此番南征,兵分两路,王全斌那一路,固然出奇,但风险也大,成也就罢了,若败,那可就得由他这东路军来力挽狂澜了。

  因此,不管从哪方面考虑,在进兵的事务上,王仁赡都没有懈怠的理由。速破弄栋,也是为战争全局考虑,不能把希望都寄托在王全斌的远途奔袭上。

  不过,此人的建议,还是提醒了王仁赡,让他稍微冷静下来,他近来的表现,确实有所急躁了。

  扫过身边的将领们,王仁赡淡淡道:“我与都帅相约,会师于羊苴咩城下,两路进兵,乃正奇结合,相互策应。西路进兵,艰险难测,如我等长时间受阻于此,难道还要仰仗都帅自西面前来助阵吗?当年王师平蜀,入川道路,步步险要,还不是被我等一路趟过来了,此城算得了什么!”

  王仁赡这一番豪情,倒也激起了几分士气,打个枯守的弄栋,何需那般瞻前顾后。但是,豪情归豪情,怎么继续打这仗破城,却不得不谨慎思量了。

  考虑了一阵,王仁赡指着不远处的城池,冷声道:“中原多少雄城堡垒,最终还不是臣服在大汉军队的铁蹄下,区区弄栋,意图阻我,简直妄想。”

  说完,直接对身边的几名带兵将领吩咐着:“该把我们的军械优势都发挥出来了,把军中所有的火箭、火药以及火油弹都拿出来,另外催促那些工匠,再给他们三日时间,霹雳炮能造多少是多少,再让将士休整三日。三日后,轰塌此城!”

  “是!”见王仁赡下了命令,其他人也就不再异议了。

  为此次南征,汉军的准备自然也充分的,毕竟很多东西都是囤积多年。并且,在此前的武备更新中,朝廷也分配了不少利器,比如火箭、震天雷这等杀伤性武器。随军的辅助人员中,除了辎重辅卒、民夫外,就是从整个西南地区征集的工匠了。

  也正是有这么多的准备,大理所拥地利再险,凭借着充足的准备,强大的实力,汉军仍旧能平推过去。

  当然,再犀利的武器,终究只是辅助作用,最后还得看人。东路军进展堪称顺利,但实际走来,同样辛苦,几场战斗爆发之后,汉军的各种减员也不少,足有两千多人。

  这还是在西南军士适应这片水土的原因,倘若自北方调兵,即便最终打下了大理,出征将士不损失个一半,都是开挂了。

  走下望楼,往帅帐走去,高立的大纛迎着秋风剧烈拂动,王仁赡看了眼招讨使大旗,绣的是同一个“王”字,却不是同一个人。

  王全斌惦念着王仁赡,王仁赡又何尝不忧虑西路军的进展。他固然有抢功之心,却也不愿意真见到西路事败,毕竟关乎全局的事情。

第130章 苍山洱海

  在王仁赡受阻于弄栋,劳神费心准备攻克突破时,西路的王全斌军,也取得了突破。经过一个多月的艰苦行军,终于跨越那些高山险阻,深入大理境内。

  当然,也不能算是深入,因为离羊苴咩城还有一段不短的距离。事实上,如果论路程,东路在弄栋府,距离大理国都可要近多了。

  不过,也正因东路军吸引了大量的大理军队防御,也使得本就不怎么被重视的北面城甸更加空虚,距离虽然远了点,但突袭成功的话,所起到的效果自然也是显著的。

  金沙江,作为大理国内最主要的水脉,激流汹涌,水势浩荡,尤其上游,更添凶险。而自翻山南来之后,王全斌便领军马不停蹄,直趋此江,虽然仍旧坎坷难行,却也比那荒山野径要快得多。

  到八月二十日,汉军大部,已饮马金沙江。而抵达金沙江的第一时间,汉军也只做一件事,烧水、洗澡、更衣换鞋、大犒三军。

  这比起在山里那两三日的休整,要彻底得多,王全斌也只给了全军一日两夜的时间。这之后,就要西渡金沙,辄转南下,直扑羊苴咩城。

  作为南征主帅,王全斌终于享受到了特权,单独沐浴,还是热水澡,有亲兵专门给他添水搓背……

  经过这一路的折腾,王全斌是彻底地消瘦了一圈,身材也明显少了几分魁梧的气质,肚腹之间的赘肉也是松垮垮的,也不知这老迈的身躯是如何扛下这等艰辛的。

  一场沐浴结束,换身干净军服,整个人都精神了许多。边上,亲兵收拾着王全斌脱下的旧鞋服,不只破破烂烂,还散发着恶臭。此番西路军出发,每个人都多备了一套军服,至于鞋子更多准备了两双,然而两双也不够用,很多人脚底都磨烂了。

  “慢!”见亲兵要将之拿去扔了,王全斌叫住他。

  “都帅有何吩咐?”亲兵停下,双目中闪过一丝疑惑。

  王全斌上前,将这一堆破烂翻了翻,老眼之中,闪过一道复杂的色彩,叹了口气:“别扔了,找个袋子装起来,收好!”

  “是!”

  显然,这次西路军的旅行,让老将军感触颇深,欲留之以做纪念。不过,此次南征,也才走了一半,最艰苦的日子算是熬过去了,接下来就要好好筹谋如何攻灭大理了。

  “去,把上官正叫来,随老夫去看看那金沙江!”王全斌吩咐道。

  大军停驻的地方,大概在后世宁蒗彝族自治县辖境内,在如今的大理国内,也算是穷乡僻壤,周边几乎没有什么赕甸,倒有些部落山民。

  金沙江畔,仍旧不少的将士在戏水,欢呼释放,甚至有水性好、胆子大的,直接到深水区嬉戏。吃了那么多的苦,所有人都想要释放一番,王全斌难得地没有喝止。

  望着滔滔南流的金沙江水,感受着其汹涌,王全斌不由问:“此江名为金沙江,莫非河底流的真是金沙?”

  “若真是一条金沙河,如此宝地,就更不能让大理段氏窃据了!”上官正应道,明显是玩笑。

  “我们得尽快渡过此河啊!”王全斌认真地道:“既然现了形迹,就要在大理彻底反应过来,直逼羊苴咩城!”

  闻言,上官正手指对岸绝壁道:“此处东岸虽然平缓,但西岸险峻,不利涉渡,想要渡河,还要另寻地点,末将已安排人去勘探了。另外,已然尝试过了,所携皮囊,只要吹满气,足以支撑渡河!”

  因为考虑到渡河的情况,临时造舟筏也不方便,王全斌军中也提前准备了一些皮革做的气囊,用以凫水泅渡。闻之,王全斌问:“军中还剩多少皮囊?”

  上官正答道:“抛除损坏、丢弃的,还剩七千余具,足以渡河!”

  “还剩多少将士?”王全斌再度问了一个沉重的话题。

  上官正仍旧平静道:“经过统计,全军还剩21384人!”

  “折了我近两成将士啊!”王全斌长叹一声。

  “口粮还剩下多少?”

  “可供半月,若算上随军牲畜,还能倍之!”上官正道。

  “虽则有些紧张,但既入其境,还怕找不到吃食吗?”王全斌倒是自信。

  上官正道:“有王副招讨使在东路大张旗鼓,大理后方,必然无备,纵然有备,力量也绝对不足。他们更不会想到,我们敢走北面的绝径,直插其腹心!”

  “接下来,我们要抢时间了!”

  二者商谈间,前军指挥使康保裔寻来了。康保裔算是大汉的二代将领了,勇猛善战,乃是边防大将康再遇的儿子,别看年纪不算大,但从军履历也有近二十年了,这也是个少年时就开始是军营中打滚的人,过去也参与了大汉不少战争。

  跟着康保裔前来的,还有几个人,几个穿着当地服饰的土著。康保裔上前禀报:“都帅,末将带人巡察周边,发现这些么些族人,这是本地么些部落的首领和诚,闻大军过,愿意投降,末将特地带起来拜见都帅!”

  闻之,王全斌立刻来了点兴趣。而那几名么些族人,在首领的带领下,直接跪下,磕头不止。

  通过翻译,与之有了相对畅通的交流,从其口中,王全斌得知,金沙江上游的这片地带,周边都是么些族人,平日里很少受大理国管辖,属于大理国内的贫困地区。么些族,也就是纳西族。

  至于问他周围的军事情况,距离羊苴咩城有多远,其也答不出来。不过,对于周边的地理情况,却是熟悉,并表示愿意带路,并提供了一处适合的渡河地点。

  经过一番小心的盘问,确认无诈后,王全斌自然接受其投降,而后令其选了几名熟悉道路的族人,给大军做向导。

  由于充分的准备,渡河只花了半日的时间,所谓的金沙江天险,就宣布告破,完全没给汉军造成什么阻碍,甚至大理军队没有察觉。

  过河之后,在王全斌的催促下,剩下的两万余西路汉军,开启了狂飙急进的模式,一路南下。越向南,城甸也多了起来,大理终于有所反应,但稀疏的防御,也完全没有造成什么阻挡。

  自三赕至鹤川,沿途大理官员守将,面对汉军,做了和那些部族一样的选择,投降。对此,王全斌悉数纳之,除了搜罗一些口粮、牲畜,并讨要向导之外,并没有停下进军的脚步,而是继续长驱直入。

  只要不遭到强硬的抵抗,就不管他。就这样,到八月二十七日时,王全斌大军几乎毫无阻碍地,抵达了龙首关,这也是羊苴咩城北面的门户。

  而这座门户,准备不及,面对突来凶悍的汉军,根本抵挡不住。一次突袭,半日就攻克。龙首关既克,羊苴咩城也就向汉军敞开了大门。

  苍山洱海,成为了汉军马踏羊苴咩城最美丽的背景。

第131章 政事堂中的忧虑

  西京,皇城,政事堂。

  自搬迁至洛阳后,经过三月有余的调整过渡,朝廷上下终于彻底稳固下来,各项工作铺开,有序地管理处置着军国大政。

  虽然换了个地方,但政事堂仍旧作为大汉最高的权力机构,而自入秋以来,朝廷所面临最大的也最重要的,唯有两件事。

  其一是陕、怀、晋、绛几州的灾情,这些年,大汉各地,各种灾荒就没断过,去年中原雨灾,几年换了个地方发生旱灾。显然,太平盛世也难以阻止天灾的发生,不过在救灾、赈灾的事务上,朝廷上下都已有充足的经验,以及一整套的赈济流程,照着章程办事即可。

本文每页显示100行  共980页  当前第569
返回章节列表页    首页    上一页  ←  569/980  →  下一页    尾页  转到:
小提示:如您觉着本文好看,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←或→快捷地打开上一页、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。
也可下载汉世祖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,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!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,谢谢!